持枪故意杀人一般会被判处死刑,但并非绝对。
持枪故意杀人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被判处死刑。然而,是否判处死刑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
首先,犯罪的情节和后果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持枪故意杀人导致多人死亡、手段极其残忍、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和恶劣影响,那么判处死刑的可能性极大。
其次,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也是判断的关键。如果犯罪人具有累犯、惯犯等恶劣情节,或者在犯罪后毫无悔意、企图逃避法律制裁,这都增加了被判处死刑的可能性。
但是,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可能会影响最终的判决。比如,犯罪人有自首情节,并且能够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或者犯罪人在案发后积极采取措施救助被害人,有一定的立功表现等。这些情节可能会在量刑时予以考虑,不一定会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而可能是死刑缓期执行。
此外,法律的判决需要遵循严格的证据规则和程序。必须有充分、确凿的证据证明犯罪人的犯罪事实,包括持枪的证据、故意杀人的动机、行为过程等。如果证据存在瑕疵或者不足,也可能会对判决结果产生影响。
总之,持枪故意杀人是极其严重的犯罪,法律对此类犯罪的惩处力度是极大的。但最终的判决结果需要综合各种因素,依法作出公正、合理的裁决。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条 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非法出租、出借枪支,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第二款、第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