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掩饰犯罪所得罪的是否能担责,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
掩饰犯罪所得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一旦被认定构成此罪,通常是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然而,能否最终确定责任以及责任的大小,取决于众多因素。
首先,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是关键因素之一。如果能够证明其确实不知道所掩饰的是犯罪所得,并且是基于合理的理由和正常的交易行为,那么可能不构成此罪或者减轻责任。但这种证明往往具有较大的难度,因为法律上对于“明知”的认定有一定的标准和推定规则。
其次,犯罪的情节和后果也会对责任产生影响。例如,掩饰犯罪所得的金额大小、犯罪所得的性质(如是否涉及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重大领域)、掩饰行为对案件侦破和社会危害的影响等。
再者,犯罪嫌疑人的个人情况也可能被纳入考量。如是否有自首、立功表现,是否属于初犯、偶犯,以及其年龄、精神状态等。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证据,全面、客观地审查案件的各种情况,来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掩饰犯罪所得罪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同时,辩护人的辩护意见和证据也可能对最终的责任认定产生作用。
总之,构成掩饰犯罪所得罪后能否担责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并依据法律规定和证据进行判断。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