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期间受到行政处罚是否会被收监,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一般来说,如果行政处罚情节严重,违反了缓刑的相关规定,可能会被收监;但如果情节轻微,不一定会导致收监。
缓刑是一种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在缓刑考验期间,罪犯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定和条件,如果违反这些规定和条件,就可能面临被撤销缓刑、收监执行原判刑罚的后果。
当缓刑人员在缓刑期间受到行政处罚时,收监与否取决于多个因素。首先,要看行政处罚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如果所受的行政处罚较轻,例如是轻微的交通违法罚款等,通常不会直接导致收监。但如果行政处罚较为严重,比如涉及治安拘留等,就有可能被认定为严重违反缓刑规定。
其次,要考虑缓刑的具体监管要求。不同的缓刑判决可能会有不同的具体监管规定,例如要求定期报告行踪、参加社区矫正活动等。如果在受到行政处罚的同时,还存在未遵守这些监管要求的情况,那么被收监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此外,法院在决定是否收监时,会综合考虑缓刑人员的整体表现、犯罪的性质和情节、再次犯罪的危险性等因素。如果缓刑人员在缓刑期间一直表现良好,仅因一次不太严重的行政处罚,且能够积极改正错误,法院可能会给予一定的宽容,不一定会收监。
总之,缓刑期间受到行政处罚并不必然导致收监,但这是一个重要的警示信号。缓刑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缓刑的相关规定,避免因自身的不当行为而面临被收监的风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