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精神障碍的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需要根据其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精神状态和辨认、控制能力来具体判断。
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承担问题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法律议题。一般而言,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地说有精神障碍的人就一定承担或者不承担刑事责任。
在法律判断中,关键在于确定该精神障碍者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精神状态。如果经过法定程序鉴定,确认其在犯罪时完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依照法律规定,其不承担刑事责任。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不承担刑事责任”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受到任何约束和处置,而是可能会被责令其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然而,如果精神障碍者在犯罪时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那么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法律这样规定,是基于对犯罪行为的客观评价和对精神障碍者特殊情况的综合考量。一方面,要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和法律秩序,对于犯罪行为予以应有的制裁;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到精神障碍者的特殊状况,保障其合法权益和人道主义待遇。
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对于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的判定,通常需要依赖专业的精神医学鉴定机构和司法机关的综合判断。鉴定过程会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精神障碍者的病史、症状表现、犯罪时的具体情境和行为表现等等。
总之,对于有精神障碍的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需要依据严格的法律程序和专业的鉴定来作出准确、公正的判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