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失信行为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失信人员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引发了许多人的好奇。那么失信人员属于什么刑事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一、失信人员属于什么刑事

失信人员并不直接等同于刑事犯罪。失信人员通常是指那些在经济活动中,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被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个人或单位。

然而,如果失信行为情节严重,可能会构成刑事犯罪。比如,通过欺骗、隐瞒等手段逃避执行,或者故意转移、隐匿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另外,在一些特定的经济犯罪中,如诈骗、合同诈骗等,如果犯罪人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存在失信行为,也会加重其罪责。

需要明确的是,失信行为是否构成刑事犯罪,要依据具体的行为情节、造成的后果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来综合判断。

失信人员属于什么刑事(0)

二、失信人员刑事后果的相关法律规定

关于失信人员可能面临的刑事后果,我国法律有着明确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情节严重的标准通常包括: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担保人或者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或者转让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协助执行义务人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等等。

这些法律规定旨在维护司法权威,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对失信行为起到有力的威慑作用。

三、如何避免成为失信人员及应对措施

要避免成为失信人员,首先要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在经济活动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如果已经陷入可能导致失信的困境,应当积极与相关方沟通协商,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

一旦被列为失信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改正错误,履行应尽的义务。例如,尽快偿还欠款、按照判决执行相关行为等。同时,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说明已经改正的情况,请求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删除。

此外,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程序,也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失信风险。

总之,成为失信人员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我们应当始终坚守诚信原则,积极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