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如果没有取得谅解,判处缓刑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缓刑的适用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而被害方的谅解只是其中之一。

法院在判断是否适用缓刑时,主要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犯罪情节。包括事故的严重程度、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如果交通肇事造成的后果较轻,比如仅导致轻微伤害或较小的财产损失,那么在其他条件符合的情况下,有可能适用缓刑。

2. 犯罪人的认罪态度。犯罪人是否真诚认罪、悔罪,积极配合调查和处理,主动承担责任等表现,对缓刑的适用有重要影响。

3. 犯罪人的一贯表现。如果犯罪人之前没有违法犯罪记录,平时表现良好,在社会上有较好的声誉,这会增加适用缓刑的可能性。

4.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评估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的潜在威胁。

5. 赔偿情况。即使没有取得谅解,但如果犯罪人已经积极作出了合理的赔偿,也可能会被法院作为考虑适用缓刑的因素之一。

总之,交通肇事罪没有取得谅解不是决定能否缓刑的唯一因素,需要综合各种情况进行判断。但一般来说,取得谅解会更有利于争取缓刑。

交通肇事罪不谅解能缓刑吗(0)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 犯罪情节较轻;

(二) 有悔罪表现;

(三) 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 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1、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