徇私舞弊假释罪既遂的判刑,需要根据具体的犯罪情节和造成的后果等来确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对不符合假释条件的罪犯,予以假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判断具体的量刑时,会考虑多种因素。例如,徇私舞弊的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危害程度。如果因为徇私舞弊导致严重的司法不公,对社会秩序产生恶劣影响,可能会被判处较重的刑罚。

再比如,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认罪态度也会在量刑中起到作用。如果犯罪人是故意且多次实施徇私舞弊假释的行为,主观恶性较大,可能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罚。但如果犯罪人能够主动认罪、悔罪,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可能会在量刑上获得一定的从轻处罚。

此外,相关的证据是否充分、准确,也是影响判决的重要因素。只有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才能依法对犯罪人进行定罪和量刑。

徇私舞弊假释罪既遂怎么判(0)

法律依据:

《刑法》第四百零一条 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对不符合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予以减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四百零二条 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