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这种行为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和违法性。从法律层面来看,逃逸行为破坏了正常的交通管理秩序和法律的权威性。它使得受害者可能无法及时得到救助,延误治疗时机,加重伤害后果。同时,也增加了案件调查的难度,阻碍了司法机关及时、准确地查明事故真相和追究责任。
从道德层面上讲,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一种极不负责、不道德的行为。肇事者本应在事故发生后承担起救助伤者、保护现场等责任,但选择逃逸则是对他人生命和健康的漠视。
在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时,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主观上,肇事者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
2. 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情况下,肇事者虽然离开了现场,但如果有合理的理由,例如为了及时寻求救援、保护现场而离开后又及时返回等,不一定会被认定为逃逸。
交通肇事后逃逸将面临更严厉的法律制裁。我国法律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力度较大,以起到警示和惩戒的作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公共安全。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